登录  |  免费注册
报关系统点击这里
能归类
云资讯 >> 科越资讯 >> 新闻详情
 
估值1000亿,民营快递老大顺丰是怎样炼成的|云通关行业动态
 
 

“云通关”作为智能通关的引领者,在过去的两年里,不仅推出了“零差错”智能报关软件(打单软件)键通”,同时“云通关”公众微信号(etongguan)也一直推送各类通关相关的资讯、知识,欢迎关注!

 

 

2月19日,顺丰在媒体正式刊出了一则公告,承认公司目前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如若不出意外,顺丰速运将会顺利在A股IPO,而其掌门人王卫的身家将超越李彦宏、许家印等知名富豪,并与王健林、马云、马化腾一起,入列中国千亿富豪榜之列。


 

一、王卫跻身富豪榜前五


 

资料显示,2月19日,顺丰速运刊登了该公司的上市辅导公告,这是顺丰首次公开承认已经启动国内上市流程。按照公告内容,顺丰拟在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目前正在接受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的辅导。


 

作为目前国内最为成功的民营快递公司,顺丰速运的估值目前仍是个谜,因为截至截稿,顺丰速运并未公布其财务数据,也没有对外披露过估值。


 

不过,若按3年前的那次80亿持股25%的融资来算,顺丰在2013年的估值超过300亿。而早在2011年,当时有投资人称,“顺丰如果上市的话,市值应该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还不算溢价的部分。如果算上溢价部分,这个数字就还要再乘以8。”也即是说,2011年顺丰速运的估值在1200亿的话,考虑到在过去五年中中国速递行业均以40%以上的速度成长,那么顺丰速运的估值在2000亿左右并非高估。


 

其中王卫在整个顺丰速运占据的股比是多少?而这,则关系着其上市后的身家成长变化。


 

事实上,关于王卫在顺丰速运中所占的比例,顺丰速运方面并没有给出具体材料,但记者通过查询顺丰旗下的产业股权关系比例情况,可看出王卫在整个公司中占股的端倪。在顺丰速运的整个商业帝国中,有五大控股实体,即顺丰集团、深圳市泰海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海投资)、顺丰控股有限公司(HK)、顺丰速运(海外)有限公司(HK,以下简称顺丰海外)和翠玉控股(BVI),分别把控经营着顺丰的国内外快递业务、第三方支付、电商、投资和地产等业务。这些控股实体及业务的最终控制人为王卫,除了于国强持有泰海投资1%股权外,其他股权几乎全部由王卫及其夫人持有。


 

2013年8月,中信资本、元禾控股、招商局共同投资不超过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25%的股份。细分起来,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三家联合投资各入股7.65%,古玉资本入股1.53%,总计24.5%。


 

以此计算,再减去于国强在泰海1%的股权占据集团的0.1%外,王卫及其夫人在整个顺丰速运中占所的股比则达到75.4%左右,或是稍低(考虑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等因素)。以此股比,如果按照速丰速运2000亿的估值,则王卫身家大约1500亿左右;纵使按照1200亿的最低估值,也达到894亿元。


 

894亿元是什么概念?2015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中,王健林、马云、马化腾的个人财富分别为:1905亿元、1384.3亿元、1117.6亿元,第四名的雷军则为838.2亿元。如果顺丰速运成功登陆A股,则王卫的身家将至少超越雷军,成为中国最富的4个人之一。


 

二、高中学历小工起家的神秘掌门人


 

公众对于王卫多少都有些猎奇心理,因为嵌在文章里的王卫实在足够神奇:马云最敬佩的人、曾拒绝马云马化腾的人、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只为一睹真容的人、VC豪掷50万只为见一面的人……


 

按照坊间流传已久并未经辟谣的版本,王卫出生于1971年的文革上海,父母是知识分子,王卫7岁时一家人去了香港。后来高中毕业的王卫进入了一家印染厂做起了普通小工。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改革开发开始有了眉目,受此影响,一波香港工厂迁往内地,王卫所在的工厂就是其中之一。印染工厂常常需要把样品寄给客户,然而在当时这显然耗时耗力,于是在码头边儿找人将物品捎给对岸成为时尚,而王卫自己也时不时会受人之托往返香港广东时顺带捎货,久而久之,王卫摸到了如今已价值千亿的商机。


 

1993年初,王卫揣着从父亲那里借来的10万块钱开始创业,在广东顺德注册了顺丰速递,在香港的钵兰街租了个店面,从此将珠三角地带的快递收入囊中。刚起步时,公司算上王卫也只6人,没有专用的货车,他们就用拉杆箱和背包运货,看见的人都将他们称作“水货佬”。


最早加入顺丰的老业务员曾用“疯了”形容当时的团队,“那时候顺丰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在王卫身边,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业务就是跑市场,每天早出晚归。”
 


 

三、从拉杆箱到买飞机


 

此后的顺丰,靠着“别人70我40”的低价战略抢滩成熟的国际快递公司的珠三角生意,一度带火了向来冷清的钵兰街;靠着“老鼠会”式疯狂夸张法,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家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车水马龙的通港公路的快件货运车一度印满了顺丰的logo;靠着“加盟改直营”的经营手段,王卫重新收权,用钱摆平问题,以各种姿势应对威胁恐吓,平息夹带私货占地为王的内乱;靠着“包飞机买飞机”抢占快递之快,奠定了如今的江湖地位……而这所有的背后,尽然已打上了王卫的印记。


 

王卫是创始人,也是第一批快递员,他身上的创业标签一打就是二十几年。顺丰优选前总裁刘淼曾说,王卫是他见过的最有钱的工作狂。而曾与一线员工同吃同住的王卫对他们似乎也怀着感谢,顺丰一度有一半的高管出自基层业务线,他说,“快递员才是最可爱的人”。


 

经历财富的瞬间膨胀,王卫也曾过过暴发户的生活,不过业务的重击又将他拉回了一线,受过威胁恐吓,他甚至同时身带几个保镖,却依然坚持将权力收回。


 

从创办顺丰的那年起,王卫就一直在折腾,从顺丰e商圈、尊礼会、顺丰优选到嘿客,许多产品虽饱受质疑,但关键是如此体量的企业,折腾有可能死去,不折腾也未必不死。有高管说,王卫三个月没有创新和变革,就会有危机四伏的感觉。


 

听说王卫是20年才接受媒体采访一次,然而从零零散散的故事已然能勾勒出大概的样子:聪明和勤奋,踏实和大胆,似乎相对的词汇却同时在他的身上串联。


 

四、野蛮生长的顺丰
 


 

顺丰前身是深圳市华安恒业国际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运输),由深圳市华安恒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投资)与自然人刘景秋共同出资于1997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华安投资持股90%,刘景秋持股10%,是经由当时的外经贸部批准设立的境内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而早在华安运输成立前4年,当时年仅22岁的王卫就已投身快递行业。1993年,王卫在广东顺德注册了一家快递公司,同时又在香港租了几十平方米的店面,专替香港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公司甫一成立,王卫便通过“低价抢滩”的策略快速吸引大批客户,打开了局面。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业务。当时一度盛传,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王卫公司。王卫野蛮生长的打法初尝胜果。


 

到了2004年,华安运输和王卫的发展轨迹产生了交集,华安运输的股东将其所持有华安运输的全部股权转让给了顺丰速运(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速运香港),而顺丰速运香港的实际控制人是王卫。完成收购后,华安运输更名为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速运),公司性质也由内资企业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通过实施业务整合,顺丰速运更名为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集团)。


 

所谓时势造英雄,王卫在完成顺丰集团业务整合后,便赶上了中国快递行业的飞速发展期,特别是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快递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我国快递行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5%;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055.3亿元,同比增长39%;2013年上半年,业务量累计完成38.4亿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29.8亿元(图1)。顺丰集团在王卫的带领下,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顺丰集团的收入从2010年的112.52亿元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210.18亿元,3年时间差不多翻了一番。顺丰集团的经营规模仅次于国有的中邮速递,远超“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的业务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20%,在我国快递行业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表1),一个庞大的国际化顺丰商业王国呼之欲出(图2)。
 


 

细观图2可以清晰地发现,王卫在2005年创建顺丰集团后,其野蛮生长的风格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顺丰的业务和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使顺丰所处的时代背景早已不同。


 

顺丰经营规模大,涉及业务种类多,但这些业务大都被人为地分割在不同的主体下,即使是快递业务,也被分散。比如顺丰集团主要负责国内快递业务,顺丰海外主要负责海外快递业务,而与快递业务紧密相关的呼叫中心和后台信息系统又被安排在泰海投资旗下等。这种人为的分割固然可以让外人很难知晓顺丰的整体面貌,但由于其缺乏一个统一的战略规划平台和投资控制平台,也导致出现业务架构非常不清晰的问题,野蛮生长的痕迹很深。更为严重的是,顺丰各业务之间如何协调,如何配合,业务的发展如何协同恐怕只有最终控制人王卫一个人知晓,而这无疑将会放大顺丰的经营风险。
 


 

从顺丰的股权结构来看,王卫持有了顺丰集团99%股份,泰海投资也在其绝对控制之下,而顺丰的海外业务则全部被王卫控制,这或许与顺丰独特的发展历史和王卫的个人性格特点有关。王卫对快递行业的理解,乃至对整个中国当下商业环境的理解,无疑是在一流商业领袖之列。但如果一家企业太过依靠某一个人,这家企业究竟能走多远?深深打着王卫个人烙印的顺丰,以后又将会怎样?或许顺丰旗下首个电商平台顺丰优选上线5个月后随即换帅,创下国内电商圈最快换帅纪录的故事会给大众一些启发。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顺丰的营业收入也许从来都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顺丰并没有一张反映其整体经营情况的财务报表。即使是在上次融资顺丰提供给投资机构的财务报表,也是在对五大控股主体合并财务报表基础上编制模拟出来的。这也就是说,顺丰整体经营情况到底如何,现金流情况究竟如何,发展需要解决多少资金缺口,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很难想象一家成立快20年的大型集团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或许正因如此,有着强烈危机意识和敏锐战略头脑、缺乏足够安全感的王卫才决定启动顺丰的引资,重组顺丰内部架构,以便在这个“电商做快递,快递做电商”的关键时刻占得先机。但仔细分析,顺丰引资的目的还远不止于此。


 

五、并不缺钱的引资
 


 

根据顺丰发展规划,顺丰未来在巩固并发展其主营快递业务的基础上,还将在航空货运、物流仓储、电子商务、金融支付等领域积极拓展,通过“三流合一”的整合服务实现转型升级。为实施这一规划,顺丰计划3年投入75亿元(表2)。


 

75亿元的计划投资额与市场传闻80亿元的融资额相差不大。但作为一家营业收入已达210.18亿元的公司,顺丰会每年缺少20-30亿元资金用于项目拓展?从顺丰2010-2013年模拟的合并报表来看,其每年投入20-30亿元资金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依靠内部积累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利润和折旧摊销。从顺丰2010-2013年的经营情况来看,其每年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2年年底时达到19.69亿元(表3)。考虑到顺丰今后3年的投资重点是工程机重型设备,当投资完成后,其形成的折旧又可作为投资资金的补充。


 

从顺丰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在其厚实的快递业务支持下,顺丰的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近3年一直在20亿元左右,最高的2010年一度接近30亿元(表4)。并且2010-2012年,顺丰偿还了大量的贷款,3年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流出分别为7.35亿元、7.75亿元和28.48亿元。
 


 

另外,从顺丰的财务弹性而言,其仍具有较好的融资空间。截至2012年底,顺丰资产127.42亿元,负债63.6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95%。近3年,顺丰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优于UPS,与FedEX、EMS相当;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则优于EMS(表5)。
 


 

无论是现状还是未来的预期,顺丰都显示出强劲的偿债能力,资金实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其在2012年一举偿还28.48亿元债务,更是对其资金状况良好的最好注脚。加之顺丰强悍的经营风格,未来经营业绩可期,因此很难用解决未来发展资金问题作为其融资的主要原因,顺丰融资的背后应另有故事。
 


 

六、引资背后的故事


 

2013年8月,中信资本、元禾控股、招商局共同投资不超过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25%的股份。细分起来,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三家联合投资各入股7.65%,古玉资本入股1.53%,总计24.5%。


 

从顺丰引入的四家投资机构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与国资系统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四家投资者的背景来看,王卫这次引资且让渡24.5%股权比例,颇有“混血”的意味,将顺丰这家纯粹的民营企业变为国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股权多元化企业。王卫此举也许是出于适应大环境变化而采取的顺势而为的策略。


 

从顺丰发展历史来看,王卫通过变更股权来适应环境变化早已有之。2010年9月6日,顺丰集团完成了一次股权变更。在此之前,顺丰集团的唯一股东是顺丰速运中国(由顺丰速运香港更名而来),顺丰集团因此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2010年9月,王卫和泰海投资分别受让了顺丰速运中国所持顺丰集团99%、1%股权,泰海投资是一家境内企业,王卫则在此之前放弃了香港居民身份,成为中国内地公民。因此,完成股权变更后的顺丰集团就由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变成纯内资企业。


 

王卫为将顺丰集团的企业性质由外商投资企业变更为内资企业,不惜放弃香港居民身份,其原因在于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该法第51条第2款明确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显然,如果顺丰集团保持外商投资企业性质不变,其业务量无疑将受到严重的阻碍。


 

此后,一向低调、不接受媒体采访的王卫在2011年罕见地接受了三家党报的采访,其中包括了《人民日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王卫多次提及“政府”、“政策”:“中国民营快递能走多快、走多远,和政府的决心不无关系”;“我们并不是说非要政府给多少补贴,一些小问题企业自己会想办法解决。关键是国家大的政策环境要支持民营快递企业发展”;“我相信,只要国家大的政策环境不变,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五年之内一定会有一些亮点!”


 

从顺丰集团的发展历史及王卫接受采访的只言片语中,大众可能会理解此次顺丰引资背后的真正原因。也许王卫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价格,而是股比及投资方背景。


 

2013年9月12日,四家投资机构入股顺丰一事完成工商变更,王卫任新顺丰的董事长,来自古玉资本的林哲莹任副董事长,于国强任总经理,元禾顺风的林向红等投资机构派出人员任董事,王卫的引资“梦想”得以实现。


 

七、顺丰的终极难题


 

网上流传着一份王卫于2012年9月6日在顺丰内部的讲话稿。在这份题为《关于顺丰目前面临主要经营问题的几点意见》的材料中,王卫表达了顺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收入增长放缓,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中国内地市场占有率下降;二是盈利能力下降,公司的成本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王卫指出了几个原因:意识保守僵化,缺乏活力;管理层缺乏使命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体系以及比国有企业还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等。


 

从顺丰模拟的合并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来看,也印证了上述说法。2010-2012年,顺丰的毛利率、净利率下降幅度较大,而同期人工、运输、材料、房租等主要成本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在逐步上升(表7)。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变的情况下,作为劳动力密集行业,其成本控制难度将会更大。并且随着顺丰涉足电商、进入社区零售等陌生领域,未来投资向重型资产倾斜,如何尽快培养出一个高效的团队,重塑顺丰文化,适应并超越快递行业的发展,也许将成为王卫的终极难题。


 

八、抑制不住的洪荒之力


 

放弃坚持了20年的原则转身上市对于顺丰来说并不容易,却无可奈何,因为快递公司上市似乎已成行业抑制不住的洪荒之力。


 

其一,中国的快递行业已结束暴利时代


 

快递件均收入正逐年下滑,从2005年的27.7元/件降至2015年的13元左右,而国家邮政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预计2016年我国快递业业务量将完成275亿件,同比增长34%,终结了此前连续4年保持超50%增长的纪录。而快递行业自发展初期,就带有“小、散、乱”的特点,本就是烧钱的游戏,随着行业的洗牌加剧,利润也将不断压缩。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或可缓解企业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利于其兼并扩张。


 

其二,快递公司上市已成主流


 

去年12月,申通快递169亿借壳艾迪西,A股现首只快递股;今年1月16日,大连大杨创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杨创世)发布公告称,将与圆通速递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而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也向媒体承认确实计划通过此举借壳上市;而在近日,有消息称中通快递正计划在美进行IPO,融资金额为10亿-20亿美元,此举有望成为继阿里巴巴之后中资公司在美国进行的最大规模IPO,也将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快递企业……快递行业的抢先上市也会为其赢得发展先机,这或许也就是申通、圆通愿以较低估值却上市速度更快的借壳方式上市的原因。


 

其三,引入资本的必然结果


 

传闻中彼时顺丰引入资本时就曾和资本方约定不设上市时间表,但资本的逐利性质却引导着企业往资本市场追赶。



此外,根据申通此前为借壳A股上市披露的数据,2013年、2014年营收只有50.73亿元、59.74亿元,业内对其总部的估值为200亿,其总部加加盟店总估值或达500亿元,而这也与其总部作价169亿借壳上市的价格基本相符;此外,业内对圆通、德邦的估值也大概在200亿左右……


 

这些数据无不显示,中国的快递行业已然催生了数只独角兽,而随着它们将战火从业务量烧到资本市场,一场恶战蓄势待发,而这中间的股价市值之争或许会带给行业洗牌的机会,抓住上市契机的企业或可抢占先机,就如同当年的优酷和土豆……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上海科越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1000号2楼
公司邮箱:4008805051@keyue.net
业务咨询:400-118-5156
售后支持:400-880-5051
科越微信 科越微博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326号

    沪ICP备05030701号